|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太原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

关键词:莲花落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太原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tyzx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248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流传于山西太原市说唱兼有的汉族传统曲艺艺术。表演者常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等;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夫妻挑水》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莲花落,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一颇合当地人口味的曲艺艺术,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简介


太原莲花落是太原地区传统曲艺之一,也有人称为晋中落子。表演者自打七件伴奏,自说自唱,采用地方方言演唱,以民间故事、典故为讲唱内容,表现了太原人民特有的淳朴自然与风趣幽默。

太原莲花落由“晋中落子”(又名莲花乐)发展演变而来,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形式,起源于佛教,流行在宋代,最早是佛门弟子为应佛事,在佛像莲花宝座前演唱,因此而得名。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常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审美趣味。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等;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挑水》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莲花落艺人中的突出代表是李连根,其演唱语言用晋中方言,内容以说书为主,如《大小八义》等。20世纪60年代初,太原曲艺联合会青年相声演员曹强开始向李连根学习、挖掘、整理濒危的“晋中落子”,并创作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太原莲花乐”,使这古老的庙会、街头演出形式登上了文艺舞台。

太原莲花落从创立至今,能够走向成熟,并在曲坛独树一帜,与老一辈说唱艺人对太原莲花落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的研究、创作是分不开的。然而,太原莲花落一直以来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老艺人年事已高,中青年表演艺人少之又少等原因,使得技艺无法传承,因而急需保护。


曲艺沿革


辉煌莲花落那时很火

曹强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说莲花落的,在这之前,他曾经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为了走出一条新路,开始四处找人学习民间的莲花落,终于在1963年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太原> 。没想到,这一演了就演了几十年。

太原莲花落又名太原莲花乐,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一般是一个人表演,用七块板来伴奏,其中两大五小,与快板用的乐器一样。由于曹强所创作和表演的莲花落,是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尤其是语言上,从原来的晋中话改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并结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搜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使其语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据创立后的风格特点和使人快乐的宗旨,把它定名为“太原莲花落”。

曹强说,“我从1963年开始表演晋中落子,段子是以改编为主,没想到在农村演完以后,效果非常好,后来就开始在太原和平剧场演,知道和喜欢的观众越来越多。”曹强表演莲花落25年之后,山西省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尹海鹏也与莲花落结缘了。尹海鹏回忆说,他第一个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一则家具城的广告。“迎泽大街办了个家具城,里面的家具是爱煞人……”时至今日尹海鹏都能回忆起当时人们争相模仿广告词的情景。因为首次将太原莲花落的元素加入广告中,非常新颖,在广播和电视中一播出,立刻受到关注,不仅大人们模仿,很多小孩子也在游戏中边玩边说,互相取乐。那时,太原市可以说无人不知这则生动有趣的莲花落广告。之后,尹海鹏开始着手改编一些段子并搬上舞台,如《酒换油》、《称呼》等。因为受到观众们广泛的欢迎,曹、尹二人一度成为山西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

在当年,太原的大街小巷,有喇叭的地方都有曹强的声音。曹强去演出,演出前舞台的喇叭里放的就是他要演出的段子。1992年,山西音像、山西教育音像、海南音像三家出版社联合为曹强录制了三盘《太原莲花乐》磁带和一盘相声。“每盒给我1000元到2000元”。当时普通上班族的月工资还不到100元。曾在山西文艺广播电台做主持人的陈红回忆,当时,太原莲花落作为太原地区唯一的地方曲种,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会演。在表演后的专家讨论会上,姜昆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曹强创作作品的年均数量比六七十年代多一到两倍。与此同时,入门较晚的尹海鹏也开始大量出作品。短短十几年,他推出30多个新作,在2004年出版的VCD中收录了《称呼》、《夸太原》、《解扣子》等20个经典作品。


窘境后继无人难以延续

退休多年之后,这个心结也一直困扰着曹强。曹强对此充满忧虑。“过去我也曾带过一些学生,有条件好的,也有条件较差的,但是到最后却没有一人能够算是真正接受了这门艺术。”

在40多年时间里,向曹强学习太原莲花落的人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在莲花落最兴盛的20世纪80至90年代,主动上门拜师学习的人有工厂的工人、宣传队的演员、学校的学生等,但最终坚持下来一个也没有。曹强说,成年人学习的目的性太强,很快地学会几个段子,就好像掌握了一门技术,作为在单位里的一个跳板,当愿望实现以后,就不再学习了。小孩子学习,则更多是由于家长喜欢,当孩子课业繁重时,也就慢慢不学了。所以,太原莲花落面临着后继无人、无法延续的现状。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里有一个曲艺班,学院以学相声、快板为主,因授课老师是曹强的弟弟曹立,所以开设了太原莲花落课程。其中有一些学员能够学说和表演一两个作品,但在曹强看来,他们从表演的技艺上还显生疏。能否在太原莲花落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向前发展,仍是个未知数。1998年之后,尹海鹏转到幕后主要负责创作工作,也淡出了太原莲花落的一线舞台。目前,他仍在坚持教学。尹海鹏说,现在的孩子们都讲普通话,会说太原话的都很少,要学莲花落,先得教会他们说太原话。连太原话都没人讲了,怎么传承太原莲花落?


败退观念和关注度的缺失

从1998年曹强正式退休以后,莲花落的演出就开始减少。曹强说,“我不再参加单位的演出,演出场次少了很多。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开始多样起来,听的看的东西都多了,单位也不一定再搞节目联欢了,所以请我演出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

观众关注程度大大降低

2002年,曹强参加了晋冀鲁豫“山河杯”曲艺大赛,曹强被授予“终身成就奖”。曹强说:“比赛完以后,有一家出版商找来了,态度非常诚恳,价钱也合适,感觉能合作,就录了3盘VCD。”这套三碟装的VCD由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其中包含了《立竿见影》、《卖花生》、《窦仙姑》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作品推出之后,反响却没有1992年的磁带那么火热了。观众对这种曲艺形式的关注程度已经大大降低。现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享受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不再需要排队买票来等周末的文艺演出,只要坐在家里,按一下电视的遥控器,想看什么都行。在工作之余,一则手机短信,似乎比听一段太原莲花落来得更让人痛快。还有谁会来主动学这些传统曲艺艺术呢?

未给艺术家带来经济收益


40多年来,太原莲花落也并没有给两位艺术家带来太多经济上的收益。曹强在文革期间的每场演出补助是0.20元,到1998年退休补助为50元。按照这个标准,假如学员学成之后进不了专业团体,要想靠莲花落养活自己都困难。根据太原市文化局艺术处的统计,2005年尹海鹏演出了不到10场,演出地点主要是农村、学术会议和企业庆典,表演收益每场1000-2000元不等,与15年前的演出报酬基本持平。2006年初,曹强被邀请去吕梁演出,一场收入3000元。这样的报酬,老人已经很满足了。但是,与现在演出市场中随便演一场就上万元、十几万元的歌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问题出在体制机制上

有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一方面有演员,一方面有需求,为什么曹、尹二人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问题出在国有演出团体的体制机制上。让这些艺术家和观众保持联系的,应该是个制度媒介。这个制度媒介有宽窄两种含义。从宽的方面讲,在太原市的经济及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公共文化投入并没有实现同比增长。从窄的方面讲,我们可以思考,一个国有歌舞团的负责人是否一定会有发展这个民间曲艺品种的强烈动机。


官方关注度的缺失


而在曹强老师看来,这个问题就更加直观,“主要就是观念问题。”虽然太原莲花落很受欢迎,但从创立至今,有关部门从没主动筹办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专场晚会。在从艺56年之后,在一批艺术家同行的关注和响应下,曹强才终于举办了首场专场晚会。这种官方层面上的观念和关注度的缺失,或许才是最应被尽早扭转的。


曲艺特点

由于太原莲花落是以日常生活故事入曲的,因此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太原莲花落的内容也变得多姿多彩。曹强先生表演的诸多脍炙人口的节目,如《窦仙姑》、《小丁开车》、《卖花生》、《长生秘诀》、《看车祸》、《为甚要嫁他》等,将太原方言的活泼与生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1、特殊词汇。在太原莲花落中有很多地道的太原方言词,比如在《小丁开车》中的“niɑ”(“人家”之意),“reneng”(“聪明”之意,含贬义),“gelɑng”(“地面凸起不平之处”),“denɑo”(“脑袋”之意),“wɑi儿”(“那里”之意),“kou了”(“洒了”之意),“zɑi”(“这”之意),“xie”(入声,“塞”之意)。在《窦仙姑》中“penɑo”(“打拼”之意)。在《为甚要嫁他》中“misu”(“模样”之意),“ɑzɑ”(“极度的丑陋,使人反胃”之意,含贬义),等等,这些词语在太原人听起来都是非常亲切熟悉的。

2、语气词的使用。太原方言中常在句末添加一个语气词,这一点在太原莲花落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哇”:《小丁开车》中老汉说“你赔哇!你赔哇!”;“咧”:《为甚要嫁他》中对新娘的形容“自然灾害太严重咧”,《窦仙姑》中表哥说“这是咋地咧”;其次还有“啊”、“哎呀”、“哎”等都是常见的语气词。

3、重叠词的使用。太原莲花落中频繁出现重叠词,体现了太原方言的这一特点,《小丁开车》中的“车本本”、“糊糊”,《窦仙姑》中的“票票”,《为甚要嫁他》中的“肚肚”、“顶呱呱”等。

4、方言俗语的使用。太原莲花落使用了很多当地俗语,比如《小丁开车》中形容小丁着急用太原方言成语“着急马趴”,说小丁惹了祸用的是“出下糊糊”,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地道的太原方言,若换成普通话,则黯然失色。

5、表现太原人特有幽默的词语。幽默与讽刺是太原莲花落的最大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得太原莲花落延续至今并深受太原市民喜爱。在<窦仙姑>中对窦仙姑发型的描写是“招手停”,《小丁开车》中对小丁车技的描写“现如今跑起来光抽风,又gē抖(发抖)是又哼哼,就好像外半身不遂的老年人”。《为甚要嫁他》中人们对于彩霞和新郎的看法是“潘金莲嫁给武大郎”、“牛粪上头插鲜花”。


此外,在取材上,太原莲花落都会选用一些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加以讽刺。《看车祸》就是讽刺了那些看客无聊且虚伪的心态,《窦仙姑》则揭示了在农村中仍然遗留的一些迷信习俗,《为甚要嫁他》更是讽刺了社会中一些小市民的拜金主义,短短的几分钟,太原莲花落带给人们的不光是舒心的听觉享受,还会有一些深层的思考。内容的提炼、方言的亲切是太原莲花落成功的两大法宝。我们深信:这门地道的语言艺术,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一定会发扬光大。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350-3066666 传真: 邮箱:298712#qq.com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温泉街6号 邮编:030000
Copyright © 2004-2024 山西汇拓恒安科贸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